close

artist_448.gifhttp://www.umusic.com.tw/

 

 出生於義大利米蘭音樂世家的阿巴多,在學生時代就已經立志要成為指揮家。

    克勞迪奧·阿巴多(Claudio Abbado, 1933-),當代著名的義大利指揮家。自幼接受音樂教育,並就學于威爾第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作曲,十歲起就開始研究指揮法,並開始指揮室內管弦樂隊。

  1958年在美國庫賽維斯基國際指揮比賽中獲獎後就在維也納音樂學院隨名家深造,1963年又在米特洛波勞斯國際指揮比賽中獲獎,後來他在薩爾茲堡音樂節上成功地指揮了維也納愛樂樂團,並一舉成名。從1969年被聘為斯卡拉歌劇院的音樂指導,1971年又與不設常任指揮的維也納愛樂樂團訂立了終身契約,並以首席指揮的身份積極籌辦各種演出活動。隨後阿巴多分別擔任倫敦交響樂團、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柏林愛樂樂團、薩爾斯堡東方音樂節的首席指揮。2002年,阿巴多離開柏林並創立了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並且從2003年起定期進行演出。

  阿巴多致力於鼓勵年輕音樂家的發展。1978年,阿巴多參與創立了歐洲青年交響樂團,隨後又協助創立歐洲室內樂團。1986年,他發起了古斯塔夫馬勒青年管弦樂團,2004年發起了莫扎特管弦樂團。阿巴多獲得過無數獎項,包括1994年西門子音樂獎以及2003年日本世界文化大獎。

  阿巴多於1966年8月20日率瑞士音樂節管弦樂團首次來到琉森音樂節,演繹了亨德密特(Hindmith)、西貝流士(Sebilius)以及孟德爾頌(Mendelssohn)的作品。

個人評析"

  眾多指揮家中,我覺得很少指揮家的整體詮釋、聲部間的對話、聲響的空間感,我覺得很少能在除了阿巴多指揮下聽出這麼多自然的美感,一切是非常的流暢。從指揮與管弦樂團的各個層面來看,阿巴多做到了自己與各聲部之間的交流,不管是動作和音樂的想法,都經過了非常緊密的練習或是溝通,阿巴多擅長與團員們之間的聯繫,除了練習中的認識與溝通,在練習之餘也是和團員們相互交流,我想這就是音樂能夠如此緊密結合的原因,而阿巴多也能在這之間更了解團圓的想法,與音樂的想法結合。阿巴多也不去規範團員如何詮釋作品,讓他們自由發話自己的音樂空間,又不離他想要的音樂整體上的感覺,我覺得這是非常厲害的!

 而阿巴多這麼自然的音樂性我想來自於他的雙手的掌握,雙手的動作,是如此優雅,左手的動作又比右手來的多,幾乎左手掌控了整個音樂的動向。

阿巴多認為,音樂的體驗與實現,應該由平常的生活中的體驗,帶入音樂層面,透過我們人在生活中得到的靈感與想法,讓它們能夠運用在音樂的藝術上。

 

阿巴多對每個團員都有非常奇妙的特別的接觸,不管用眼與他所指揮的姿勢,都對他所指揮出來的音樂都有相當大的輔助,在自由流暢的當中,卻還是保有阿巴多自己非常內斂含蓄、謹慎的音樂。

 參考資料:

環球音樂 2005 http://www.umusic.com.tw/

國際線上新聞網站 2009 http://big5.cri.c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菲斯能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